重庆初 中物理提高班
招生对象:
初 二年级、初 三年级及中考学生
课程名称:
初 二物理基础班、初 三物理提高班、中考物理冲刺班
教学内容:
一、初 二物理培训课程:
1.了解温度计及物态变化与吸放热间关系
2.认识质量和密度,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
3.掌握力和长度及测量方法,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,能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
4.了解声、光现象,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规律
5.认识透镜,能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决有关问题
6.理解力的概念,能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,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
7.理解压强、浮力、杠杆、滑轮的知识,并能综合运用解决问题
二、初 三物理培训课程:
1.了解热现象,会利用比热容进行热量的计算
2.认识电荷、电路、电流、电压和电阻,会测电流、电压和电阻使用滑动变阻器
3.掌握欧姆定律、串并联特点,会进行电功率的计算
4.了解电与磁的关系
5.全 面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、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
6.提高对初 中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,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,冲剌中考
上课时间:
周一至周末晚间或白天,按初 中物理学习要求排课
第 一步测评定位
个性化智能学业测评,深度解析生成测评结果
第二步查找缺漏
解析学生学习习惯、解题方法和思维技巧等不足原因
第三步制定计划
结合测评与首次上课的表现,为学生定制教学计划
第四步引导方法
针对学生学习壁垒,引导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,培养学生独立思考、主动探索与发现的能力
第五步讲评击破
及时掌握学生动态,定期对学生回访,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;不定期召开家长沟通会议,及时调整教学方案,学习效果化
第六步测访跟踪
随时性对学生进行测试,发现薄弱之处,逐层优化学习方案
重庆三中英才培训学校专注于小初高文化学科培训,同时集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、心理咨询、学习方法指导及择校咨询等多维一体,拥有校区近30家,是重庆市颇具影响力的教育品牌。
在师资上,三中英才拥有强大的教师队伍,现有全职教师700多人,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,其中硕士58人,博士7人,聘请有重庆当地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的市重点中学高 级教师、市骨干教师作为成长导师,并创立英才学 院,为教培行业打造专业的人才训练体系和训练标准。
在教材上,紧贴重庆本土考点考纲,自主研发本土教学资料,同时根据重庆各学校的教材版本、教学进度、学习梯度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。
在教研上,经过多年的沉淀与进步,三中英才已自主研发出“数立方”、“爱硕英语”、“妙笔语文”、“学橙将来”和“学管佳”等特色品牌,为学生提供越来越多样化、更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服务。
2000年 |
创办重庆市沙坪坝区三中英才家庭教育服务所 |
2001年 |
构建家庭教育课程体系 |
2002年 |
在重庆率先推行“骨干教师授课”模式 |
2003年 |
在重庆率先推行“固定教学场所”模式 |
2004年 |
推出三 大教学理念构建学生学习成长体系 |
2005年 |
帮助学生突破千人次 |
2006年 |
新增杨家坪、南岸区、江北区教学点 |
2007年 |
新增渝中区、龙湖、陈家桥教学点 |
2008年 |
新增知联三楼高中教学点 |
2009年 |
组建高水平、专业化教研团队 |
2010年 |
新增立海大厦、欣阳广场教学点 |
2011年 |
组建教学管理部,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提升 |
2012年 |
新增巴南区李家沱教学点 |
2013年 |
新增北部新区星光学校教学点 |
2014年 |
新增清华源教学点 |
2015年 |
新增融侨、汽博教学点 |
2016年 |
新增鲁能教学点 |
2017年 |
成立教研中心 |
2018年 |
新增沙坪坝拉摩教学点 |
2019年 |
新增奉节、大坪英利、龙湖U城教学点,服务16个美好社区 |
2020年 |
教学点数量近30家 |
初 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课难学,如果掌握正确的学习的方法,是完全可以学好的。下面分享学好初 中物理的方法。
1、善于观察
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学生,大多是勤于观察,善于观察的。他们在学习物理时,往往实物感较强,思路活跃,比较容易理解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,从而进行正确的分析。在观察的基础上,应该将自己观察与已学的知识联系起来,观察还必须目的明确。
2、重视实验探究
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。许多物理规律都是从模拟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。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,可以帮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,形成正确的概念,加深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,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3、勤于思考
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基本、普遍的规律,它的规律性很强,单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物理的,一定要勤于思考,重在理解。实际学习中,有的同学解题时从容不迫,灵活自如,单刀直入,十分简洁;有的同学则迷茫混沌,步履艰难。除去智力因素,主要还是“思”与“不思”的原因。
4、善于总结
物理规律总是寓于各种各样的的物理现象之中,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。因此要勤于思考、善于总结,既要把“厚书”变“薄”,还要会将“薄书”变“厚”,将知识系统化,网络化。经过总结的知识,既易融会贯通,又便于理解和记忆。
我要举报 赞0